新版有機肥標準解讀及思考
王宗抗1,羅樹生1,2,湯敏葉1,付新霞1
(1.深圳市芭田生態(tài)工程股份公司企業(yè)博士后工作站,廣東 深圳 518105;2.華南農業(yè)大學,廣州 510642)
摘 要:有機肥料現行標準(NY 525-2002)經過近10年的執(zhí)行,目前已經有很多規(guī)范已經滯后于有機肥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最近,相關方面在總結有機肥行業(yè)的生產、流通和應用環(huán)節(jié)的經驗的基礎上,對舊標準進行修訂,制定了新版有機肥料標準(NY 525-2012)并于2012年6月1日開始實施(或推行),為更好的讓廣大肥料生產者和銷售、購買使用者充分學習、領會2012版有機肥料標準。本文將新舊標準的主要差異作以簡要的比較和探討,為企業(yè)生產、流通等領域的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有機肥料,標準
有機肥料是一類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肥料,近年來隨著有機農業(yè)的興起,越來越受市場重視。長期以來,有機肥料的質量標準主要受NY 525-2002標準(以下簡稱舊標準)約束,舊標準對有機肥料行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規(guī)范作用。然而,隨著有機肥料市場的壯大,舊標準的部分指標限值已經滯后于有機肥料行業(yè)的發(fā)展。為此,農業(yè)部組織了專家在綜合科研院所、企業(yè)、流通商、肥料用戶等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對舊標準的部分技術指標進行了修改,制訂NY 525-2011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新標準將于2011年12月1日開始推行。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在增強了對有機質和總養(yǎng)分含量的要求,放寬了對有機肥的水分含量和酸堿度的要求,同時也對大腸桿菌值進行了重新定義;而在肥料的質量安全方面,新標準嚴格了重金屬含量的限量指標(1、2)。本文將就兩版有機肥料標準的主要差異及對有機肥行業(yè)發(fā)展的影響略作一些解讀,希望能夠為相關方面提供一些參考。
1.新舊兩版有機肥料標準的主要差異。
1.1新標準放寬要求的質量指標。
新標準將有機肥料的水分含量由≤20%放寬至≤30%,酸堿度(pH)由5.5~8.0放寬為5.5~8.5。水分含量和酸堿度要求的放寬是為了滿足企業(yè)和用戶在生產和應用的要求,由于舊標準對水分要求嚴格,生產企業(yè)不得不增加了成粒后繼續(xù)烘干這個環(huán)節(jié),產生了不必要等能耗。雖然新標準水分含量有所增大,高水分也容易滋生肥料中雜菌,而新標準對蛔蟲卵和大腸桿菌值指標沒有變化,保證了質量,防止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對生產企業(yè)來說,仍需對有機肥原材料和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傊,新標準結合實際地對有機肥水分的放寬,一方面可以做到節(jié)能減排,另一方面在保證產品合格的情況下給肥料中有益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1.2 新標準重新定義的技術指標。
有機質含量是有機肥料關鍵的技術指標,其含量決定了肥料的商品性。然而無論是企業(yè)還是質檢部門在實際的肥料檢測工作中,有機質的檢測方法一直存有爭議,這給肥料生產配方和指導施肥帶來不便。新標準選擇GB 18877-2002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為有機質測定方法,增加了氧化校正系數1.5,新標準對有機質含量的重新定義,與GB 18877-2002一致,解決了存在的爭議,有利于對有機肥的質量控制。
1.3 新標準嚴格要求的技術指標。
有機肥的總養(yǎng)分含量低是有機肥難以取代化肥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有機肥中的總養(yǎng)分含量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由于有機肥原料來源多樣,容易帶來重金屬污染。因此,新標準一方面提高了有機肥的養(yǎng)分含量要求,將總養(yǎng)分(N+P2O5+K2O)含量從≥4.0%提高至≥5.0%;另一方面,對有機肥中的重金屬含量作出了更嚴格的限制(見表1)
表1 歐洲國家與中國對有機肥中重金屬的限量標準對比(6、7)(mg/kg )
|
Cd
|
Pb
|
Hg
|
Cr
|
As
|
澳大利亞
|
4.0
|
500
|
4.0
|
150
|
---
|
比利時
|
5.0
|
600
|
5.0
|
150
|
---
|
加拿大
|
3.0
|
150
|
0.8
|
210
|
13
|
德國
|
1.5
|
150
|
1.0
|
100
|
---
|
中國(舊標準)
|
3.0
|
100
|
5.0
|
300
|
30
|
中國(新標準)
|
3.0
|
50
|
2.0
|
150
|
15
|
注:表1中部分數據來源于參考文獻[10]
2. 新標準對有機肥料行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新標準的實施,將對有機肥行業(yè)產生重要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強調了肥料企業(yè)的環(huán)境責任
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們面臨節(jié)能減排、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吨袊鴳獙夂蜃兓恼吲c行動(2011)》白皮書確定了“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要降低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3)。新有機肥料標準的放寬了水分要求,此可在生產中減少了反復加熱環(huán)節(jié),以煤為燃料的烘干設備會消耗大量能源。如每一噸肥料為降10%水分而產生的煤、電、油能耗,可合排二氧化碳0.08噸(4)。按全國每年生產銷售1500萬噸有機肥計算(5),可以節(jié)能減排二氧化碳120萬噸/年左右。還可減少在烘干過程中會產生SO2、粉塵等大氣污染物質;烘干過程高溫和堿性環(huán)境很容易使氮素變成氨氣揮發(fā).而造成有機肥氮養(yǎng)分的損失,干燥過程中持續(xù)的高溫和低濕度的環(huán)境使微生物活動幾乎停(6)?傊绻麑τ袡C肥料選擇不科學干燥,既引起環(huán)境污染,又會使資源浪費。
2.2 強調了企業(yè)的食物鏈安全責任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是食物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食物鏈營養(yǎng)健康與安全是肥料產品創(chuàng)新和標準的共同的追求。新標準對有機肥料中的重金屬限量標準更加嚴格,從表1看出有機肥料Cd的限量指標嚴于澳大利亞和比利時,Pb的限量指標中國最嚴?傮w上來看,新標準對重金屬限量指標基本上與德國接近,嚴于其他國家(7)?梢姡掳鏄藴手袨槭澄镦湴踩O置了第一道防線。因此,新標準執(zhí)行后,企業(yè)應改變以往將有機肥作為工農業(yè)廢棄物的出路的思路,應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為生態(tài)農業(yè)提供優(yōu)質、安全的有機肥肥料產品上來。有機肥企業(yè)應增強維護食品安全的使命感,加大優(yōu)質有機資源開發(fā)和生物發(fā)酵等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fā)投入力度,共同做好食物鏈的最前沿的制造者。
3. 關于新標準的建議與思考
1. 需對有機肥的腐熟度評價方法的研究:
腐熟度評價對堆肥工藝和堆肥產品的質量控制以及堆肥使用后對環(huán)境的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有機肥的完全腐熟,是有機肥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肥料企業(yè)和科研院所應加強有機肥快速腐熟工藝技術、有機肥腐熟度評價等課題的研究,并且研究成果需簡單有效。
2. 需對有機肥的重金屬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
新標準對有機肥中的重金屬進行嚴格的限量。事實上,畜禽糞便存在著嚴重的重金屬安全隱患,如果不進行技術研究與創(chuàng)新,我國每年達20多億噸畜禽糞便的消納將成為困難(7、8)。只有對有機肥料對土壤環(huán)境和農產品的負面影響合理評價;有機肥產品細化分為可進入食物鏈的,可進入非食物鏈的有機肥;針對不同作物、土壤等采用營養(yǎng)套餐施肥技術等農藝措施(8),如華南農業(yè)大學環(huán)境科學系進行重金屬鈍化技術的研究。將對合理利用有機肥料資源,減少重金屬土壤和作物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3.3 需對有機肥的功能性進行挖掘研究
有機肥料由于體積大、見效慢等原因,近年來,農民的使用積極性不高,其施用量占肥料總量比例已經降到了嚴重的程度。因此,科研院所和企業(yè)的研究部門必須共同努力挖掘和突顯有機肥的功能性。如根據2010年張福鎖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首次全面報道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農田土壤出現顯著酸化的現象(9),以及結合南方土壤多為酸性的實際情況。芭田股份生態(tài)肥研究中心率先進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抗土壤酸化有機肥的課題研究,希望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參與進來,這將對有機肥行業(yè)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NY 525-2002 有機肥料[S].
[2] NY 525-2011 有機肥料[S].
[3]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4] 吳英.復混肥生產中煤耗偏高的技改措施[J].磷肥與復肥,2010,25(3):57-58
[5] 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中國有機肥養(yǎng)分數據集[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07-450.石松林,
[6] 嚴超,徐培智,解開治,等 淺析我國精制有機肥質量標準存在問題及主要指標的制定.[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 (9):60-64.
[7] 劉榮樂.李書田.國內外關于有機肥料中重金屬安全限量標準的現狀與分析[J]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5,5(增刊):777-782.
[8] 王宗抗,段繼賢,付新霞,等.植物營養(yǎng)套餐技術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0,37(7):93-94.
[9] Guo JH, 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 Science, 2010,327:1008-1010.
[10] William F.Compost quality standards & guide lines[M].Brinton,2000.